破解负反馈粮食增产有新招
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(草案)》。会议指出,坚持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一体保护,综合施策持续恢复和提升耕地生态功能,确保永续利用。
这个消息让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团队很振奋。前不久,该团队刚刚在《科学》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《调控植物-土壤反馈,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》,强调种地不能“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”,要把目光转向土壤健康。
民以食为天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“命根子”。张福锁在介绍课题研究背景时表示,团队曾对华北平原小麦-玉米轮作体系长期定位试验的105个数据点进行了数据统计测算,由于土壤问题,当前每公顷耕地存在约1.5吨的隐形粮食损失。
为何“丢了”这么多粮食?张福锁表示,是由于“作物-土壤负反馈”。当前集约化农业生产不合理管理造成各种土壤健康问题,如压实引起土壤结构变差,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包括土壤酸化、盐渍化,土壤生物活力降低,生物群落失衡等,导致土壤内在效率下降,作物容易染病,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下降等。他说:“一亩地100公斤的隐形产量损失,我们应该拿回来。”
延伸阅读: